作者:叶其增
4. 江户时代开始的舶来品欧美西洋文化
1603年,日本结束持续了大约1000年以京都为中心的时代,政治中心移到关东的江户城(东京),进入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江户时代。也就是差不多同一时代,欧洲的荷兰人最初来到江户,从此日本开始接触来自欧洲的文化。1603年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260年间,日本在坚持锁国的同时,逐渐地吸收欧洲文化。这个260年的潜移默化,为1868年的明治维新做好了铺垫和准备。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所以没有顺利完成,我认为就是缺乏铺垫准备, 是国民心理和政治文化上形成的断层所致。
在260年的准备和1868年的明治维新中,日本从欧洲的思想文化意识和技术上找到了新的动力。这些意识和文化及生活方式主要由以下组成:
1. 民本思想
2. 自治意识
3. 契约精神
4. 重商主义
5. 数学历算
6. 天文地理
7. 西医西药
8. 西洋技术
9. 宗教思想
10.欧式生活
这一时期,虽然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拒绝主动接受西洋的文化和习惯,但是,欧洲的思想文化还是逐渐渗入日本社会。江户时代,欧洲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崭新的社会学说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早在江户时代前,航海强国葡萄牙的传教士就于1546年来到日本,在工商繁荣的九州传播天主教。当时意欲统一全日本的织田信长将军对葡萄牙传教士采取包容政策,因此,日本教民人数迅速增加,据记载,江户时代前夕全日本有天主教徒近百万人。此后,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畏惧于天主教的迅速传播,采取了禁教政策,但是,基督教在日本的渗透已经有了较强的基础。1854年,美国人佩里的舰队到达江户,日本被迫采取门户重新开放。而随着1868年明治维新的成功,西方思潮和技术迅速进入日本。西方文化对日本形成潮水般冲击,而基督教文化首当其冲。
基督教告诉信徒,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夏娃因偷吃伊甸园的禁果,触怒上帝而被下放到“地上”。亚当和夏娃的罪过传给他们的后世,所以,人生出来就有罪,称为“原罪”。人只有相信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并把耶稣的思想传给他人,才能洗刷罪过,升入天堂。在这种原罪论的驱使下,基督徒在传播基督教时都有很强的内生动力,都怀有极其强大的使命感。因此,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的传播,基督教在十八世纪开始在全世界迅速传播,目前,全世界有教徒约20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十分强悍的渗透型,外侵型文化,是思想意念上的攻城略地式的文化。基督教再度大规模进入日本后,它所包含的进取意识,使命意识,渗透意识和日本社会已经盛行了800年的武士文化结合,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经济技术和社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催熟了日本现代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认为中国曾经是日本的老师,但是中国文化已经失去了动力。日本要跟上世界步伐,必须脱亚入欧。日本人言必称东洋西洋。于是,日本流行了800年的武士文化和舶来的基督教文化中的使命意识相结合,模仿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模式,企图把建立大东亚共荣的大和帝国的使命强加给中国,朝鲜和东亚各国。日本至今不愿公开承认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只愿承认由于当时军人政府的政策失误发动太平洋战争而对美国战败,就是日本人意识深处仍然残留着的扭曲的使命意识没有清除干净。
明治维新开始,来自西方的思想,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纷纷进入日本。这一西学东进的进程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也产生很大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接受的很多西方思想学说其实是从日本转口过来的。甲午战争后,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日本。而且,留学日本的青年人也日益增多,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周恩来,朱德,蔡锷,鲁迅,郁达夫等等。
那个时期的日本,发现原来的日语已无法表达从西方引进的新的学说和事物。于是一批日本文人用原有的从中国引进的汉字,重新组合,创造出了新的汉字词组,如:政治,民主,教育,法律,理论,创造,学校,干部,工作,职业,物理,数学,群众,改革,革命,运动,等等。这些词汇被中国留学生导入中国,运用于介绍新思想新事物。今天我们每天运用的现代汉语的很多词汇其实是日本人创造的。
有趣的是,1300多年前,汉字随唐朝的新思想新技术从中国传入日本;100多年前,汉字新词汇又随西方新思潮新学说从日本传入中国。是否可以认为,这体现了中日交流交往历史的一个侧面。
以上是我认识的日本文化的四个来源或四个部分。我觉得,大到当今日本的国家动向,小到普通日本人的行为举止都可以从日本的文化来源中找到原因和答案。了解,认识和研究日本文化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日本和日本人,从而有助于我们处理中日关系和从事中日交往事业。
当然,这些完全是我的一家之言, 见仁见智,请方家批评;读书随笔错误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本文乃笔者个人认识,并非专家学者之研究成果,也无仔细推敲,不当之处敬请原谅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