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最近对欧洲的访问,在这个古老大陆上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十一天的行程安排极为饱满,出席一个峰会、莅临两个总部,访问四个国家,出席的各种活动加起来近90场。这次访问创造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许多首次,更为重要的是,习主席在访问中就国际政治和国别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整个国际社会为之耳目一新。访问体现的欧洲外交、峰会外交、总部外交和文化外交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访问是中国“欧洲外交”的大手笔。去年习主席访问了俄罗斯、亚洲、非洲、拉美,并在美国加州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特别会晤。今年首季对欧洲的访问,是去年中国外交顶层设计的延续。通过这次访问,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得到了深化和完善,运筹大国关系更加游刃有余。习主席到访的荷、法、德、比四个欧洲国家,对欧洲一体化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个国家都是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发起国,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对增加中欧理解有独特的作用,法国和德国被称为欧盟的双发动机,对中欧合作有关键作用。荷兰是欧洲的门户和欧亚大陆桥的西端,习主席是访问荷兰的首位中国国家元首,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是两国政府发表的首份联合政治文件,建立的“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对中荷关系的首次定位。习主席访问法国期间双方发表的双边关系的中长期规划,是站在中法建交50年历史的高度、为未来50年中法合作打下基础的承上启下的战略规划。访德期间发表的联合声明,是指导未来5-10年中德关系的纲领性文件。访比期间发表的“关于深化全方位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是对中比关系的首次定位。这一切,都使这次访问具有了“中欧关系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这次访问是中国“峰会外交”的又一次精彩表现。利用峰会提出自己的全球治理主张是中国峰会外交的一大特点。习主席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从战略、全面、持久的角度阐明了国际核安全事业的基本方向。这是国际社会首次有政治家提出核安全观。理性,突出的是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协调,阐明的是核安全领域国家自主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并进,强调的是发展与安全、权利与义务、自主与协作、治标与治本的并进不悖。这一核安全观的战略性,在于其指出了只有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合作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及核扩散问题。这一核安全观的全面性,在于其阐明了人类发展与核安全的关系。这一核安全观具有持久性,在于其强调了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要把核安全进程纳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实现核能持久安全的发展。多边搭台、双边唱戏是中国峰会外交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习主席利用核安全峰会搭建的多边外交平台,与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多位国家元首进行了双边会晤,就乌克兰、朝鲜半岛、叙利亚、伊朗核问题等重要热点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就双边合作问题进行了务实的探讨。
这次访问又是中国“总部外交”的拓展。除参加联合国会议外,中国国家元首过去很少到国际组织总部。去年习主席访问非盟总部,可以说是开创了“总部外交”的先例。这一次,习主席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总部,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联合国专门机构总部和欧洲联盟总部,扩大了中国“总部外交”的实践。总部外交的功能在于通过访问,既可以表示对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其所有成员国传递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跨文化平台,习主席在这里向国际社会传递的“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和而不同”、“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等重要思想,指明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宗教和睦相处的必由之道。习主席在欧盟总部总结的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基本特点,指出的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发展之路,提升了中欧关系的性质。习主席访欧之际宣布的中国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提出了中欧关系的新定位,展现了中欧利益融合的新深度,拓展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领域,同时也就涉我核心利益对欧盟提出了新要求。
这次访问体现了文化外交的鲜明特点。中国和欧洲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双方都从对方文化中汲取了精华,获得了启迪。在欧洲讲文化,是找对了地方,选对了听众。习主席在到访的每一个地方发表的演讲都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在法国,习主席论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萨特,谈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塞尚、罗丹。在德国,习主席谈歌德、席勒、海涅,论莱布尼茨、费尔巴哈、黑格尔以及巴赫、贝多芬。习主席的中西融汇、旁征博引征服了听众,拨动了欧洲民众那敏感的文化心弦。在心灵的碰撞和互动中,在文化的交融和互鉴中,中国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变得清晰起来。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多少年之后,学者们在撰写中国外交史时,习主席的这次访问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