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外事理论研讨 | | 正文
 
苏州与钓鱼岛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3/7 阅读:6610次 【字体:

苏州与钓鱼岛

苏州外办周昊
 
苏州,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孕育了苏州人崇文严谨、融合包容的精神,造就了苏州人交游博广、敦睦成风的性格,也注定了苏州人在中国外交方面必有浓墨重彩的神来一笔。
几百年来,苏州人不经意间为钓鱼岛归属争端提供了铁证,再次印证了苏州“宁静致远”的价值目标。
 
 
沈复与钓鱼岛
 
出生于苏州沧浪亭畔的清朝文学家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工诗画、散文,著有脍炙人口的《浮生六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六记残稿,只有四记,后两记已经失传。该书系沈三白自传体作品,被后世文学界称为“小红楼梦”。作者以“纯朴的文字、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处处可见沈复与妻子陈芸(芸娘)在苏州沧浪亭、仓米巷生活的点滴,“道尽人间沧桑,可谓大手佳作。”王韬、林语堂、俞平伯等文人大家对《浮生六记》推崇备至。该书的《闲情记趣》一记的部分篇章被我国教育部门收录进初中教科书;六记曾一度在香港刊行,被学校指定为学生课外必读物。
六记中缺失的第五记,根据原书残稿序应为《中山记历》,记录的是沈复作为清嘉庆年间册封使随从访问琉球的经历。这一卷,世间有两个版本流行。
1935年浙江湖州著名出版人王均卿称在苏州“作菟裘之营“(退隐)时,在冷摊上发现一六记抄本,“竟是首位俱全”,于是上海世界书局以《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出版了足本,引起轰动。在这个版本的第五卷《中山记历》中详尽记录了沈复跟随的使节团一行穿越钓鱼岛到达琉球的情形。书中叙述他们过彭家山,“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翌日,见赤尾屿,“有大鱼二,夹舟行…”。船夫以为有风暴将至,“鱼先来护”。大雷雨,“风转东北,舵无主。舟转侧甚危!”幸亏有大鱼夹舟,且“霹雳一声,风雨顿止”。于是大家作诗感叹到“鱼解夫危风转顺,海云红处是琉球。”再过一天“见姑米山”。这些描述说明赤尾屿以东为中琉国界,再过去就是姑米岛,是琉球了。钓鱼岛不属于琉球,更不属于日本。可是非常遗憾的是,经后世学者质疑考证后,该版本是被上海世界书局总编湖州人赵苕狂信任的王均卿先生的伪作,令人扼腕。
第二个版本是2005年秋,平遥人彭令在南京朝天宫“鬼市”上淘到一本清钱泳(1759-1844)手抄本《记事珠》,其中记录了沈复的《海国志》。经海内外学者专家鉴定,该卷系《浮生六记》第五卷初稿。文中记载:“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岛,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海国志》清晰记录了琉球国界东自姑米山开始,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的事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的发现引起海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有人认为是“文学上之大惊喜”,也有相当部分学者质疑该版本的真伪,甚至有人一度怀疑沈复是否真到过琉球。
经考证,苏州籍状元石韫玉(1756-1837)《独学庐三稿》中存《题沈三白琉球观海图》诗,有“中山瀛海外,使者赋皇华”一句;《浮生六记》原序中常州人管贻葄(1789-1848有“瀛海曾乘汉使槎,中山风土纪皇华”一句;无锡人顾翰(1783-1860)作《寿沈三白布衣》诗中有“当年曾作海外游,记随玉册封琉球”一句;清朝兴化人李佳言《送沈三白随齐(鲲)太史奉使琉球》诗二首等资料中证明了沈复1808年赴琉球的事宜。
且不论两个版本的真伪,苏州的“小资文人”沈三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浮生六记》残缺卷极有可能无意间成为反映200年前国家疆界的铁证。
 
 
提起中日钓鱼岛归属争端问题,国内史学界多引用清朝苏州文学家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中关于琉球国的记录来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由于《浮生六记》后两记早已缺失,现流行的几个版本都有真伪的争议,不免令人遗憾。不过同样出生于苏州的一位清朝官员学者——徐葆光比沈复早150年就留下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更直接、更有说服力,也是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证据。
徐葆光(16711740),字亮直,清长洲(苏州)人,康熙五十一年殿试中一甲三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才品为馆阁之冠”。他的著作有《中山传信录》、《海舶集》、《二友斋文集》等。1719年他被康熙委派,作为册封副使出使琉球,册封当时琉球中山国王尚敬。他用了八个月时间研究勘查了琉球国的情况,广交当地学者官员,以严谨的态度著成《中山传信录》六卷。该书详实地记录了琉球的社会历史、地理风土、宗教文化、艺术产物等,记述可信度高,“考据精博,为向来未有”。《中山传信录》图文并茂,对后世影响巨大。它的抄译本在18世纪中叶被法国牧师Antoine Gaubil介绍到欧洲,成为当时世界了解琉球最有权威的史料。
对于我国学者来说,《中山传信录》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它对琉球国的界定。徐葆光带领八品测量官平安、监生丰盛额等“周咨博采”,与琉球官员共同勘定琉球国范围,绘制成《琉球三十六岛图》,收录于书中。图上明确标注姑米山(久米岛)为中琉界山,在“西南九岛”的八重山标注为“此琉球极西南属界也”。钓鱼岛赤尾屿在久米岛西侧,八重山群岛北,中间有天然国界——冲绳海槽相隔,不属于琉球三十六岛,据此,“钓鱼岛归属问题不言自明”。
而且此后中日琉等国绘制的琉球古地图都受到《中山传信录》的影响,将琉球三十六岛界定为国界。例如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幕府曾委托仙台著名政治学者林子平(1738-1793)绘制过“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图”。图中清朝用红色表示,日本用紫色表示,琉球国用淡黄色表示,台湾用深黄色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到钓鱼岛、赤尾屿等列岛均是红色。林子平的绘图是在考证《中山传信录》的基础上完成的,可见徐葆光著作的权威性。
当然,除了在地理方面的记述外,徐葆光和他的《中山传信录》更多的是对当时琉球社会和文化的详实记录,在日本也得到广泛的认同,特别是琉球的后人们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在经历了多次战火后,琉球文化艺术遭到毁灭性打击。为恢复传统的琉球茶道、舞蹈、诗吟、舞狮、烹饪等,冲绳的文化团体纷纷以《中山传信录》的记述、图示为蓝本和正统,进行研究复原工作。人们尊奉徐葆光为琉球文化艺术的恩人。
从弘扬和表彰他的历史功绩和对琉球文化的传承角度出发,冲绳县各界人士首先于200511月成立了“徐葆光纪念事业期成会”(以下简称“期成会”),会长由琉球大学教授担任,会员涵盖了冲绳政商界、学术界、文艺界、媒体和市民代表1300多名。他们用民间的力量宣传徐葆光,促进苏州与冲绳的交流。20085月期成会在中国苏州上方山捐建“葆光亭”。清朝管帽式拱顶下五根柱子上刻有徐葆光著名的“泉琦夜月”诗,描述了琉球国那霸泉琦桥的夜景。石亭揭幕时,冲绳十数个民间文艺团体的80多名艺术家、学者、媒体代表齐聚上方山。不巧正遇上中国汶川大地震。代表团全体成员以感恩的心情立即发动募捐,筹得12万日元,捐赠给苏州慈善总会。同年11月期成会在冲绳那霸首里城广场捐建“徐葆光显彰之碑”,在日本掀起一轮又一轮徐葆光热。
2009年后,期成会改组为一个叫“重走徐葆光之路”会的民间团体,由冲绳县前教育厅长津嘉山朝祥和现教育厅长大城浩为正副会长,会员达3000多名。另外,毕业于京都大学的旅日学者邬扬华在宣传徐葆光对琉球文化艺术传承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不仅对人物进行详细考证,对文献进行翻译,还联合在冲绳有识之士,为建立期成会和“重走徐葆光之路”会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同时,担任两会重要负责人的邬扬华也积极组织民间宣传和交流方面活动。在她的积极联系下,20133月,经过半年多的拍摄,由日本文部省出资拍摄的《徐葆光眼中的琉球》记录片进入后期制作。该记录片可以说是第一部由外国人为苏州人拍摄的纪录片,片中详细介绍了徐葆光出使琉球的情况、对琉球的记述,以及后人们如何根据《中山传信录》恢复地方艺术的过程。纪录片的拍摄和播放将苏州与琉球的交流,将对徐葆光丰功伟绩的认同推向新的顶点,获得了中国驻日大使馆的高度认可。
徐葆光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提供的证据是有力的,也是无可辩驳的,同时日本对他的宣传和推崇也是正面的。宣传徐葆光的历史功绩对中央整体外交有利,对提升苏州的形象有利,对民间交流和人文外交有利。苏州外办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八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从捐建葆光亭的准备开始,到接待冲绳官方和文艺代表团,派遣苏州市民间文艺团(200811月),烹饪团(201011月和20132月)赴冲绳交流等工作都加深了双方的理解,加强了人员交流,增进互信,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日本人对徐葆光历史功绩的认识。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中日双方认可、在钓鱼岛问题上提出铁证的人物,苏州的市民知之胜少,反而是日本人在极力推崇。可能是苏州人文荟萃烂若星河,徐葆光这颗明星在其他人面前黯然失色的缘故。但我认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之时,苏州应该秉承与众不同的人文魅力、融合创新的城市精神、得天独厚的民间外交资源,加强对徐葆光的宣传。正是有了《琉球三十六岛图》,有了自徐葆光考证开始的诸多前朝记录,我们有了钓鱼岛不属琉球的铁证,也正是因为日本人对徐葆光的认同,日本右翼始终无法在钓鱼岛归属争端中与我国史学界正面交锋,只能搬出一些“无人岛”、“先占论”等歪理。苏州人徐葆光在中日历史问题和琉球文化传承方面功不可没。
 
 
在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孔雀园西侧的丛林掩映中,有一座小石亭。亭中除了几个日式石灯笼外,还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程泰祚之碑”。
程泰祚(1634年—1675年),号景阳,为琉球国正史《球阳》里的英雄。他的先祖为中国河南(一说江西)夫子程复。1674年他奉国王尚贞之命,作为“都通事(翻译)”随团来华向清朝进贡。在福建沿海,进贡团遭遇贼船发生激战,他身负重伤。经七个多月的治疗后,于167410月赴京面圣。1675年初抵京朝贡,同年3月受康熙皇帝赏赐和敕书,后返程。5月抵达苏州,因福建耿精忠叛乱阻断归途,他被迫滞留在胥门外“天妃宫”(即三山会馆)。9月因旧伤复发医治无效,客死苏州。当时吴地乡绅官员捐资80余两,厚葬他于胥门外,并由当地人守墓。这些历史均记载于苏州地方史志中。
程泰祚的儿子程顺则(1663年—1734)更是冲绳家喻户晓的鸿儒、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号称“名护亲方”(名护为地名,亲方是圣人之意)。程顺则受父亲熏陶多次到清朝留学,拜文人官员和大儒为师,将中国的儒家思想普及到琉球和日本。1708年,他根据中国《六谕衍义》编写的儒学书籍被日本幕府翻译成日语,作为教科书在日本全国使用。他在琉球创建明伦堂,修官制定礼仪,改度量衡,弘扬儒学,被誉为琉球五伟人之一。
《指南广义》是程顺则的著作,也是我国史学界极为推崇的论证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之一。在书中,他详细校明了中琉航海往返里程和标记,记载了航海地理、天文、气象等方面重要资料,是中琉公认的航海人员必备指南。书中清晰地记录了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并明确指出姑米山(久米岛)为“琉球西南界上镇山”,等于承认钓鱼岛及周边岛屿属于中国。日本著名作家井上清是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日本人,他的论证就引用了《指南广义》。同样深为日本人认同的苏州籍探花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也引用了指南的考证。
程顺则留学中国期间多次到苏州扫墓,留下许多关于苏州的诗词,也深感吴地人民纯朴敦厚的恩情。也许这也是后来他与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徐葆光成为挚友并陪同他勘查考察琉球的原因吧。
承认程泰祚和程顺则父子的历史功绩对我国意义重大。1993年,市外办陪同冲绳名护市代表团到胥门外探访程泰祚墓遗迹,洒酒祭奠。墓址经考证在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校园操场一隅。19948月,经外办牵线,程泰祚碑在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两地领导均出席揭幕仪式。1999年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在翻建操场时,将一角建成爱国主义教育角,置石灯笼(现已拆)。20048月冲绳名护市政府和程氏后人为上方山纪念碑加盖石亭,并在三十三中爱国教育角设置说明牌(现已拆毁)。
如今,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程泰祚碑和纪念徐葆光的葆光亭遥遥相望。只要是冲绳人或者琉球的后人到苏州,他们必定到上方山参拜访问。这里记录的是苏州人给予琉球的“两代恩情”,记录的是中琉友好交往的历史,记录的是钓鱼岛无可争议的归属事实。
 
 
上方山的程泰祚之碑
《指南广义》中记录的钓鱼岛
 
 
《指南广义》中记录的钓鱼岛
程顺则画像
程顺则著《指南广义》
程顺则座像
 
位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葆光亭”(网络图)
 
 
位于冲绳那霸首里城皇宫门前“徐葆光显彰之碑”的揭幕仪式(网络图)
 
 
吴县市图书馆藏徐葆光《海舶集·奉旨琉球传》(吴县图书馆供稿)
 
《中山传信录》中琉球三十六岛图,图中琉球国界昭然若是,钓鱼岛不属琉球,铁证如山。
《徐葆光眼中的琉球》纪录片片头。据说该纪录片将于20137月在日本全国性电视台播放,并将在日本的电影院播放三年。
 
《徐葆光眼中的琉球》展现恢复《中山传信录》记载的琉球舞蹈“执心钟入”的场景。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呢称:
 评论内容: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苏州市外事学会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案17045267号  联系电话:0512—67956692
网站维护:苏州市外事学会    电子信箱:wsxh@wb.suzhou.gov.cn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天薇巷1号广电2号楼7楼